“信·和”小故事 | 李长青:脚踏实地,才能仰望星空
李长青
两项国家级BIM奖项一等奖、广州市工匠杯技能擂台赛个人奖、2024年羊城工匠培育对象……让人难以相信,这是入职才三年的职场“雏鸟”获得的荣誉,他是广州分公司科技质量部BIM管理李长青,一位年仅26岁的小伙子,已然是一名“资深”的BIM工程师。“不可一门不专,也不可只专一门”,这是大家对李长青的一致印象。
初露锋芒,因热爱而坚持
大学时光,偶然间老师提及的BIM技术,如同一束微光,瞬间点亮了李长青的眼眸,在他心底种下了热爱的种子。那个时候,身边没有志同道合之人,这条充满未知的探索之路,是他一个人的孤旅。从Revit到Navisworks、3Dmax、SketchUp、BIM FILM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,在二维数据与三维模型的转换间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奇妙天地。
李长青在校期间作品
为深入钻研BIM,李长青毅然拿出两个月生活费购置学习课程,日夜沉浸其中。每一个参数的调整、每一次模型的搭建,都是他成长的印记。奋力前行的青春年华没有被辜负,他成功考取了高级建模师证书,这是他在BIM领域首次崭露锋芒。
攻坚克难,因奋斗而精彩
2020年11月,刚进入华南公司的李长青,惊喜地发现项目施工已经开始运用BIM技术。圆弧穹顶高支模、图书馆3D扫描等应用场景,让他找到了大展身手的舞台。
面对项目涌现的无人机摄影、倾斜正摄等新技术,他依然保持求知若渴的心态,不断向前辈请教,从不怕他人厌烦。在他心中,获取知识高于一切,唯有深深扎根学习,才能茁壮成长。
李长青制作的消防疏散模拟
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项目担任技术员期间,李长青迎来了第一次挑战。安全疏散是保障项目安全的关键点,但近50万平米的项目场地,组织大量人员开展演练存在一定难度和风险,模拟分析成为了破局关键。面对鲜为人知且全英文的“Pathfinder”工具,他一边逐字翻译、一边阅读说明书,反复实操摸索。一步一个脚印,熟练掌握了“Pathfinder”工具,成功绘制出项目人员疏散曲线,制定科学的人员疏散平面布置图,精心规划消防器材布局,为项目筑牢安全防线。
此后,他与 BIM 团队紧密协作,将可视化技术贯穿项目全过程,从工期把控到工序优化,从场地规划到CI布置,以先模拟、再分析、后施工的科学流程,稳步推进项目建设,实现项目建设质效的“双提升”。
投标战场上,李长青再度受命。因场地广袤,常规拍摄难以满足需求,投标项目探勘一度陷入僵局。关键时刻,他勇挑重担,在领导支持下,以无人机倾斜摄影与正摄结合,并融合CAD等工具构建三维BIM模型。
广州的雨季、茂密的山林、恶劣的信号与充电困境,都未能阻挡他前行的步伐。他穿梭林间,追逐无人机信号,历经一周艰辛,成功捕获数据,打造出三维BIM模型,终于窥得场地全貌。当时,这是唯一一个使用BIM模型的投标单位,为项目后续推进打下基础。
硕果累累,因敢为而有为
2023年羊城工匠杯技能比武,李长青肩负公司荣耀出征。“此次参赛,你们代表的是整个五局华南,展示的是华南公司的技术实力”。听到部门经理董诗勇的话,李长青深感责任在肩,“一定不能给公司丢脸!”
赛前半月,他与团队双线作战,在岗位工作与备赛训练间无缝切换。深入剖析赛制后,他精准锁定速度、精度、美感三大核心难点,开启针对性练习。网课学习、规范背诵、软件实操,全方位提升速度;实地探寻岭南建筑,汲取美学灵感;钻研图纸与总结经验,强化精度把控。赛场上,面对超乎预期的大体量题目,他沉着冷静,依循 “先求有、再求对、后求美”的策略,连续六小时鏖战,最终捧回二等奖的奖杯,为公司赢得殊荣。
李长青作为羊城工匠培育对象发言
2024年,李长青被选为羊城工匠培育对象,在羊城工匠交流培训上,他自豪地向参培单位讲述了BIM技术在五局华南在粤建设重点项目中的应用,用实际行动擦亮五局品牌。7年的修行之路,李长青愈战愈勇、从未想过放弃,他说:“我最想做的,就是竭力让BIM技术在建筑行业这片土壤里扎下深根、绽放光彩,实实在在地为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、助力前行。”